布農族織布文獻


    日治時期與布農族服飾及織布有關的文獻,依學者研究可分為兩類,其一為重生活方面的紀錄,通常是以調查報告的形式也有以圖片為主,例如:森丑之助1915年(台灣蕃族圖譜),另一部份從工藝的角度來看,從一系列的工藝來研究,如身體裝飾、器具裝飾、音樂、舞蹈,如《臺灣土著種族的原始藝術研究》就織布放在身體裝飾來討論,對各族的服飾來討論。另一則為重工藝類,例如(台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用圖譜的方式,對理線簪、紡綞車、整理基線用骨器與錐等作為主題進行說明。

    佐山融吉1985 ,《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則以布農族為研究對象。記述其社會、歲時祭儀、宗教、生活習慣、人事、身體裝飾、遊戲玩具、歌謠舞蹈、傳說等,本書可說是最早且有系統的研究布農族之史料。換言之,它提供了對近百年前布農族的社會組織、宗教信仰、物質文化和生活狀態等層面的基本紀錄,織布文化也在其中。
其他就是以整體原住民來討論,書中則以一章節介紹布農族的織布文化。1968年日本天理大學出版(台灣的蕃布)一書,對於台灣原住民織布工藝及服飾製作技術過程與織成品有完成的調查及研究紀錄。一是從生活方面的記錄,主要是以研究調查來呈現像.


    光復以後台灣學者紛紛開始投入原住民服飾及紡織工藝之相關研究,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到單一族群或部落特有文化表現並對其進行現況的分析,對研究對象有深入探討,關於台灣原住民服飾文化最完成的中文著作,1988年完成之李莎莉(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一書,特點在於圖說方式呈現各族服飾詳實紀錄各族服飾在生活中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及服飾特質,李莎莉採取從各族群文化脈絡的角度切入,不再侷限於物質文化本身。


    單獨針對布農族織布活動及服飾進行調查,最早的研究為1988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由中研院民族所執行,劉斌雄、賴誌平的(布農族紡織記憶調查與研究)依布農族服飾織造工藝、將布農族織紋分成基本製造法和飾紋製造法、1990年代由內政部委託,1994年徐瀛洲、徐韶仁(台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藝記憶的研究,雅美,布農族)。


    921地震後、由浩然基金會組成的文化重建工作隊,結合專業與地方人士翁立娃、李建國於2001年寫成的(潭南四書傳統織布篇)---《阿嬤的織布箱》(以豐富的田野訪談為基礎、羅馬拼音及漢語對照的方式撰寫而成、對布農族的傳統編織、由深入淺出詳盡的介紹)每一單元以傳統歌謠或一段話為導言,歷史篇以布農族母語為主,中文為輔介紹布農族的神話與歷史,並且帶領您認識布農族的服飾與織布的的技巧。從如何製作織布道具、設計圖案、染色到編織,帶領您領略布農傳統編織之美。

    專寫布農族碩論如陳述巧〈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雖然以布農族卓社為研究對象,但可以從文中對布農族服飾表現及織布活動做概略的了解,並探討布農族服飾在當代所體現之地方性差異,分析這些差異與社會接觸文化採借的關係。例如花蓮卓溪鄉地區的服裝大致與南投地區差不多,唯女子上衣的型制多為黑色或是藍色漢式右襟長袖半長衣,男性則受到排灣族群的影響服裝型制。花蓮萬榮鄉馬遠則與南投地區的服飾相同,較具傳統性,也比卓溪鄉保留更多織布的技術。


    在花蓮縣則九十九年度「花蓮縣布農族(Bunun)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晝 」其中針對花蓮布農族還在織布的族人做調查記錄,讓花蓮的布農的織布研究有一些起步。


    縱觀上述對於布農族織布及服飾文化的相關研究,皆沿襲傳統物質文化研究,強調工藝基礎的製作過程及布農族織布及服飾知識文化及研究領域,因此將透過次活動將部落織布活動將在當代的延續之下,讓族人對於過去織平服飾的知識討論,拓展布農族織布及服飾文化研究知識的領域。


參考書目森丑之助1994,(台灣蕃族圖譜),台北南天書局出版。


佐藤文一1942,《臺灣土著種族的原始藝術研究》,台北:台灣總督府理蕃譜課。(台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

岡村吉右衛門著:張永欣編輯,1960,《台灣的蕃布(上、下)》,京都市:有秀堂。


劉斌雄、賴誌平1988,《布農族紡織技藝調查與研究》,台北:國科會計晝,中研院。


徐瀛洲、徐韶仁1994年《台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藝記憶的研究,雅美,布農族》


李莎莉1998,《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書局。


劉斌雄、黃應貴1998《玉山國家公園研究報告(一)布農族人類學研究》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天送、李建國、翁立娃2001,《阿媽的織布機》,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


陳述巧2004 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